一、1950年—1960年
这十年分两个阶段,1950年至1956年,这6年是工作,先是在沧州粮局,后是在沧州地委,经过了抗美援朝、三反五反、粮食统购统销,以及反胡风等政治运动;在抗美援朝运动中,先是报了名,后又积极捐款,这期间,即1953年,光荣地入了党。在1956年,党号召机关青年积极参加高考,我参加了,被录取到河北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中文。
二、1960年—1962年
1960年毕业,留校,并被保送至北京大学西语系进修美学,导师是朱光潜先生,至1962年8月。
三、1962年8月—1971年
1962年8月,我被调至中央财政金融学院,从事公文写作,一直到1971年,学校解散被调至大连,都一直在中财工作。这当中经过了“文化大革命”、下“五七干校”,并参加了“四清运动”。在“四清”运动中,被分配到四清工作团工部,在学校领导和地方领导之下工作,很受领导的信任与重用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被分到领导运动的工作组,后来说“工作组”执行了反动路线,作了检查,随之,学校党委被造反派搞垮了,我也就成了保守派,之后,学校又出现了两派斗争,即天派地派,天派叫“41”派,地派叫“43”派,我参加了“43”派,之后,上级又派了解放军来学校,形势总算稳住了。不久,便又下放到河南信阳专区淮滨县的五七干校,到1971年,学校参加斗批改,结果是,上级某些领导认为,财院没有存在的必要,决定解散,于是,便于1971年夏天,学校解散,我被分配到大连辽宁财经学院。
在这些时间,我的最大收获是:经了风雨,见了世面:
一是,对文化大革命,从不理解到理解,经过了一个痛苦的思想斗争的过程;
二是,在这场斗争中,经了风雨,见了世面,但我自己,始终是追随党的,在信念上,从未发生了改变;
三是,党始终是信任我的,我有亲身体会。
四、1971年夏—1978年秋
学校解散,我便于1971年夏调至大连,在我的行李包上,写的是“大连财经学院”,但到了大连,遇到微调,在火车站就告诉我,我被分到了旅大市革委会,从1971年夏至1976年夏,在市革命会工作;1976年夏至1978年秋,在大连的辽宁师范学院工作,这原因是因为有人给写了匿名信,才有这一调动;实践证明,匿名信一事,实为学校内部的派系斗争所致,很无聊。在辽师范学院,主要是从事教改调研工作,有时还协助院党委书记做些调研,起草一些报告。
五、1978年秋—2000年
这一段时间较长,我从43岁一直到65岁退休,二十二年;在这二十二年中,一方面协助学院党委做些复校的工作和行政工作,另一方面,也是主要的方面,便是搞教学和科研。可喜的是,在这方面,没有辜负党的培养与教育;在教学上,中财的公文写作教学,一直处于引领的地位,在科研上,公文写作教材,在1992年财政部直属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荣获第一名。在社会学术研究领域,本人担任了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。在科研上,除了公文教材外,还出版了“中国古代公文史”、“中国公文研究”;另外,还出版了“中国诗文故事”、“中国书画故事”等。
2000年,65岁,光荣退休。
回顾自己的一生,在党的指引上,取得了一点儿成绩,完全是党培养的结果;而真正令本人高兴的是党所取得伟大成就,党引导全国人民,先是让全国人民站了起来,成立了新中国,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功劳;接着是让中国接着是让中国富起来,这是小平同志的功劳;目前,习主席正领导全国人民要让中国强起来;我庆贺我赶上了这个光辉的时代。
我如今年事已高,但仍想做一些易于人民的事,我愿意为党奋斗到底,“没有暴风雨,我也不能生活”(马克思),“我尚能生存,我仍要战斗”(鲁迅)。